【私隱風險】專家料個人數據供商戶精準投放廣告 使用任何平台前應考慮必要性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2/04/12 22:12

分享:

分享:

市民使用社交平台已成趨勢。(陳永康攝)

社交媒體的私隱政策列明,會收集去個人化的資料作數據分析,但如何分析、用意何在?有資訊科技專家指,收集用戶個人資料主要是方便平台作出市場策劃,例如是向針對特定用戶投放廣告,以維持免費服務。

私隱公署發表《社交媒體私隱設定大檢閱》報告,當中提及所有被檢視社交媒體的私隱政策,一般都提及會收集用戶資料,包括用戶提供的個人資料、瀏覽或互動資訊、通話或信息資訊、位置及交易資料,以作分析,部分平台亦會將這些資料轉移至附屬公司。

香港互聯網協會開放數據小組召集人黃浩華解釋,平台收集資料主要是配合「數位足迹」使用,分析用戶興趣喜好,以便商戶精準投放廣告。他舉例,「假設用戶是一名30多歲男性,日常在中環活動,然後在平台搜尋過球鞋、汽車等資訊,平台便會綜合這些資料,連同其他同樣身處中環、同年齡層的男性作分析比較,從而製成大數據。」

此時平台便可利用大數據向商戶推銷,「假設大數據顯示中環區30、40歲男性鍾意跑車名錶」,從而吸引相關商戶下廣告,平台再於當區向特定男性用戶顯示相關廣告。至於儲存信用卡、聯絡人資訊等,則屬「使用體驗」的一種,方便用戶在平台內消費、聯絡朋友。

香港資訊科技商會副主席范健文亦估計,平台收集資料而成的大數據最「值錢」,「不排除用嚟賣、搵投資者」,以維持免費服務。但他強調今次報告披露的平台所收集的個人數據屬意料之內,不算過多。

早年轟動全球的「劍橋分析」事件,揭露Facebook曾未經用戶同意挪用個人數據,有意見認為不使用任何社交媒體最為理想。黃浩華認為,現今世代已難避免使用社交媒體,是否提供個人資料「視乎你信任平台及第三方公司與否」。他建議市民可選用有對端加密及雙重認證功能的社交平台,即使平台存有用戶個人資料,「也要有用戶自身這條鎖匙,才能開啟。」

范健文則建議,市民使用社交平台前應考慮是否有必要,發布訊息要留意有否披露太多自身訊息,不再使用的平台可考慮刪除帳戶。此外註冊不同平台應使用不同電郵帳戶,即使平台發生資料外洩,對自身影響減至最少。

香港經濟日報》TOPick新聞「第三屆全港小學生中文作文大賽」立即參加:https://bit.ly/3CrwGul

政府派發電子消費券 一文看清最新商場商戶優惠:https://bit.ly/3xdMkJc

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
記者:蘇文軒